如果想学习为人处世之道,我觉得只需学习曾国藩即可。
如果再把范围划小一点,那么看这本书就够了——《挺经》。
这本书的文字不多,共分为18个章节,每个章节聚焦一个核心道理,这18个道理分别是:
内圣、砺志、家范、明强、坚韧、刚柔、英才、廉矩、勤敬、诡道、久战、廪实、峻法、外王、忠疑、荷道、藏锋、盈虚。
从这本书中,我学到了对我影响很大的三个东西。
第一个东西:学习的秘诀——恒常。
曾国藩讲:“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。余早年于作字一道,亦尝苦息力索,终无所成。近日朝朝摹写,久不间断,遂觉月异而岁不同。可见年无分老少,事无分难易,但行之有恒,自如种树畜养,日见其大而不觉耳。进之以猛,持之以恒,不过一二年,精进而不觉。”
在这段话里,曾国藩将恒常看作人生的第一美德。恒常的意思是,每天不需要做多少,但天天都要做。不管做什么事,只要保持恒常,那么一两年时间就会取得很大飞跃。
我现在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会看一点书,或者打开电子书,就是从这里学会的。这种做法叫:每天进步一点点。
第二个东西:两种聪明人的区分。
曾国藩讲:“古豪杰,动称英雄。英即明也。明有二端:人见其近,吾见其远,曰高明;人见其粗,吾见其细,曰精明。高明者,譬如室中所见有限,登楼则所见远矣,登山则所见更远矣。精明者,譬如至微之物,以显微镜照之,则加大一倍、十倍、百倍矣。又如粗糙之米,再舂则粗糠全去,三舂、四舂,则精白绝伦矣。高明由于天分,精明由于学问。吾兄弟忝居大家,天分均不甚高明,专赖学问以求精明。好问若买显微之镜,好学若舂上熟之米。”
曾国藩将聪明人分为两种,一种是高明,一种是精明。高明由于天分,精明由于学问。曾国藩认为他们兄弟几个天分都不怎么高明。读到这里时,我一下子就明白,我个人也属于天分不怎么高明的那种人,只能靠勤奋取胜。至此,我更加坚定了自己“驽马十驾”的信念。
后来,我又将两种人的区分法做了简单通俗的处理:一种是短跑型,一种是长跑型。
短跑型选手思维敏捷、反应极快,凡事都能很快形成自己的思路,处理事情也干脆利落;
长跑型选手则思维迟钝、反应慢半拍,遇到急事一时想不出办法,但给他一点时间,他也能想出好方案,并且常常比短跑型选手考虑得更深更远。
短跑型选手的优势在于天赋,长跑型选手的优势在于性格。这两种人的区分,可以让自己将注意力,从天赋自卑上转移到后天的勤奋上。
第三个东西:做事的强矫与做人的谦退。
曾国藩讲:“近来见得天地之道,刚柔互用,不可偏废,太柔则靡,太刚则折。刚非暴虐之谓也,强矫而已;柔非卑弱之谓也,谦退而已。趋事赴公,则当强矫,争名逐利,则当谦退;开创家业,则当强矫,守成安乐,则当谦退;出与人物应接,则当强矫,入与妻孥享受,则当谦退。若一面建公立业,外享大名,一面求田问舍,内图厚实,二者皆有盈满之象,全无谦退之意,则断不能久。”
曾国藩的这段话,深刻阐述了为人处世之道,颇有“精通造化”的感觉。没有领悟大道的人,肯定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的。
他将天道推演到了人道,天道刚柔互用,人道亦是如此。记得曾国藩总结过天道三忌:天道忌巧,天道忌盈,天道忌贰。意思是,老天爷厌恶投机取巧,厌恶盈满之象,厌恶用心不专。其中第二点忌盈,对应的就是强矫与谦退。一进一退,就不会出现盈满之象了。
《挺经》里的道理还很多很多,这里不能一一细说,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买一本细细品读!
留言
發佈留言